小型車斗貨車
9 July 2006

我很喜歡小型的車斗貨車。

小型車斗貨車是什麼?小型車斗貨車,即是日本青春片臨近片末,女主角隨著父母搬家離開小村莊,跟朋友和暗戀的男同學道別的時候,登上的小貨車。她永遠是,坐在車尾的車斗上,跟家物一起坐,帶著笑容揮手離開。

譬如這部豐田的。

x x x

小學時候瘋狂地砌模型跑車,考試過後媽媽見我和哥哥考得不錯,就送1:24模型車,回家慢慢砌。那時候我喜歡保時捷跑車,哥哥喜歡法拉利。不過上中學,又搬家,就沒有地方安置了,一次過丟了。可能年紀小小就已很務實,沒有什麼捨不得。物不在,手仍在,冇咪再砌過囉。

長大了,種種原因,現在在街上看見那些貴格跑車,就藐嘴藐舌。

x x x

現在我不是車迷,也不懂得駕車。不過走進玩具店就是想找到小型車斗貨車。可是有90%的玩具車,都是跑車和房車,然後是那些他媽的警車,而貸櫃車、吊臂車也有,但很少。巴士、小巴那些一直有大批擁躉,對我來說不足掛齒。

而我喜歡的車斗貨車,偶然有一兩部,不是大型的泥頭車那一類,就是玩具的製作品質不夠好,或是太大size。我沒有收藏玩具車的習慣,所以很會忍手,便一直買不到玩具車斗貨車。小型的,別緻的。

x x x

年初在台北,客住台北市外的住處,附近有不少汽車修理站。每天走往捷運站,都經過一家小廠房,門前泊著小型車斗貨車,不過不像日本片常見的那些,而是像五十鈴這款「N系列」。小小的車斗,載著建築雜料、磚塊等。

然後發現,台北路上除了載著男男女女兜風的機車外,還有許許多多小型車斗貨車。

那時看見工友把一台一台磚塊放上車斗,車斗的三邊圍板都打開了垂下來。磚搬好了,工友合力把圍板啪地扳上,鐵臼唧聲一響,車斗上面「蓬」一聲披上帆布擋雨,嗨!車子開了!我邊走邊看邊想,小型車斗貨車其實是很方便搬運的設計啊!

香港不是沒有小型貨車,但多數是客貨Van,或是大型的車斗貨車例如泥頭車,或者密斗的貨車例如魚販那些,總的來說密封式的設計是比較普遍。這是不是因為香港人特別怕別人爬上車偷貨就不得而知;但小型車斗貨車的從缺,多少可以看出,香港的中小型企業其實不太蓬勃,與此同時也顯得我們的興建與破壞,都是大規模的。你有見過有人用客貨Van載砂石、搬磚頭嗎?你有見過有人把垃圾站爛木頭、玻璃碎塊等建築廢料放到小型車斗貨車嗎?

x x x

數月前在柏林,跟小克和阿德在街上踱步,大家很驚訝街上還可以看到許多七十年代出產的汽車(人稱「前七」),甚至更早期的,車身旁邊還掛有客座的三輪電單車。不同年代的車子數量拉得很平均,是很難得的。新車不斷出產,舊車的零件就很難找到,情況好像新款的電腦愈出愈快,舊電腦未壞掉,就已經找不到舊的電腦零件,譬如你現在已經找不到SD-Ram記憶體了(找得到也很貴),因為新機的Ram槽全是行DDR-Ram,結果你的舊電腦各方面功能雖然完善,但唯獨因為SD-Ram容量不足,想upgrade都upgrade唔到,整部電腦就變成不必要的垃圾,白白的浪費。

現在新出產的汽車都講求圓渾的流線型,什麼「減低風阻」(又不見得減低風險,交通意外一樣多),什麼「行車暢順」(人多車多好不暢順),滿街盡是清一色的視覺風格,亦即表示,背後單一的價值壟斷了路面。所以在柏林,當看見不同年代的車子一同走在馬路上,我們三人都很驚喜。不單單是舊汽車的舊零件仍給保存下來,而且性能不減,更重要的是,舊時代的技術和技藝給傳承了下來。你知汽車技工的承襲都是靠師傅身教的。小克不時挨近泊在路邊的「前七」,讚嘆說:「看!這個倒後鏡的造型那麼精緻!現在的汽車馬馬虎虎!哪有這麼考究!」阿德插嘴說:「看!車廂的波棍和咪標板的設計也很漂亮啊!」

x x x

然後我們三人一直走,直到看見這部車子,立時停了腳步,目定口呆。


(點圖放大)

這是福士(Volkswagen)的小型車斗貨車,六十年代初出廠。我們三人掏出照相機拍照,大驚小怪的模樣,引來車子旁邊巴士站等巴士的乘客竊笑。我說:「真係好恨有架車斗貨車,譬如我搞出版的話,可以用來送貨,一星期出車一次,好有型!」阿德點頭和議,但小克卻反駁:「部車只有兩個座位,你點帶伯母去飲茶先!好失禮o者!唔通叫伯母坐後面車斗咩?我坐過一次啦,超熱!你坐過未?」

然後說下去,就打消了駕車的念頭了。香港車多路窄意外多,萬一擦花撞凹了人家的車子,要有「霸道」的心性才能擋開破財之災。在香港開車人會變得很燥,坐過朋友們開的車,十個有九個都是嘮嘮叨叨地開車的。

說回Volkswagen,既然是貨車,只有兩個座位,萬一貨量多起來,兩個人何來夠人搬貨?後來查考資料,同款貸車原來還有推出前後座的,成crew人開工搬貨,咁先係英。事關Volkswagen這個名字就是解作「大眾的車」,真有意思(車廠歷史可見官方網頁)。

 

絮語 (給好友們)
12 July 2006

今天與一位整年沒見的朋友見面。輾轉才在今天見面,今時今刻,意義很特別,像神遇。

他提議我看電影《黑社會》,一定會身同感受云云。我不知道,我沒有看過。他說所謂「大眾」的概念其實是不存在的,每人都活在特定的小社群當中,每個小社群也好,每個圈子也好,都是一種「黑社會」。我笑著點頭,也只好如此。

讀到古斯達夫•亞努赫《卡夫卡的故事》憶述卡夫卡的說話:「......這是時代的問題,我們都抄襲自時代。動物比人更親近我們──這是我們的囚籠。我們發現,和動物相處比人更容易。」

疲勞轟炸罷了,早點睡覺為上策。

 

編後語
13
July 2006

最老套o個句係真:學到o野囉,買個教訓囉。

編後語之二
22 July 2006

想起這一段經典的: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他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所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他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約翰福音八章3-8節

「誰沒有罪就先用石頭打他」這一句比較為人熟悉。當下我卻對耶穌在地上畫字這個行徑很感興趣。尤其是,現在好像大家都等待我為《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的風波發言,而我正在趕稿,畫一個十頁的漫畫故事。(不過拿自己跟耶穌打比喻真係幾放肆。讀者切勿模擬。)

沒有人知道耶穌畫什麼。但祂說話之前在畫字,說話之後亦在畫字。畫字這個動作出現了兩次。

大概不會有人認為耶穌是一個很喜歡畫畫或寫書法的人吧?除非你是這種人。(這段經文其實很有詩意。)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正在絞盡腦汁組織言詞,我勸你還是最好先拋開語言,畫畫畫,畫畫的確對組織言詞很重要的。人們說畫畫的人大多不擅言語,這話是真的,也是假的,他們其實有時對語言感到極之不屑,並且很懂得詩和詩意之尖銳,到癲。(注:不是讚自己)

我想說的是,那些看起來很關心政治和公義的媒體,好像看不見政治和公義落到個人層面如何實踐,好像也看不見自身話語本就是政治的場所。他們那些聽起來曉以大義的話語實際上沒有動搖過誰的思考。如果我發惡,我也會說,誰沒有罪先用石頭打他。而這本書卻因為某些材料的缺席,竟變得非常革命。

我還是趕稿好了。畫畫總是令人快樂的事。

 

<<home

粉嶺,2005。

Archive 2005.

 

Jan.
Feb.
Mar.
2006 Dec.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