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Dec.
Nov.

天星/皇后/大會堂@文學
4 May 2007

趕著稿子而沒能抽空去皇后,常常有種不得已的感覺,不單是皇后。

某台灣雜誌來郵問香港的地道推薦,其中一項是電影或文學場景,轉傳給朋友,大家說不出是什麼片子的名稱但少不了的是天星皇后。

碰巧正在讀鍾玲玲小說《愛人》,開場一幕正好在天星、大會堂。

節錄抄書,希望大家想起有哪部作品有天星皇后大會堂的場景,不妨也盡量抄出來,算是為這個地方蒐集一些想像、一些憶記、一些什麼。抄好可把link傳來集合一起。

「林逾靜初遇周里京劉瀾夫婦是在八年前的一個晚上。那晚上他一個人到大會堂看電影,從的士下來,當他穿過海旁的愛丁堡廣場時,天星碼頭的大鐘正清楚地敲了七下,是來早了。來早了也好,說不定可以遇到從連文。林逾靜自英回港前半年,幾經轉折才從一個朋友處打聽得從連文的地址,半年中兩個人又通了幾封信,所談的都是近年來文壇上湧現的新氣象。他屢在信中跟從連文說,來英多年,唸的又是與文學毫無關連的科目,但對當年大伙兒一同談文說藝的日子還是十分的留戀,回港後若能在老同學的指引下,閒時能夠多讀幾本好書,也不枉當年對文學的一腔熱誠。從連文的回信總是說仔不應該對老同學都這般的不老實,想當年兩個人一同讀書、一同嬉戲,假期中若不是相偕一塊到書坊買書,就是一同到電影阮看戲,有許多事說不定在他回來以後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他提供一些意見,在許多事情上他林逾靜還可以幫得上他從連文的大忙。回港後他已經跟從連文見過兩次。有一次從的妻子梁玉謹也在,一整個晚上她幾乎維持著同一的姿態坐在從連文的旁邊,想來夫婦二人定必是異常恩愛,也算是近年少見的。

「林逾靜推開了玻璃大門,大堂裡雖然人擠,但他把眼睛一橫,還是很容易地就把從連文認出來了,他正與妻子梁玉謹靠著酒吧的木樓梯站著,前面斜斜的站了兩個人,男的那個比女的高出了一個頭。在當時他自然還不曉得那個女的就是劉瀾,而旁邊站著的就是周里京。

(......)

「從連文從口袋裡掏票子,梁玉謹站在旁邊看著,垂著頭可以看到林逾靜腳上那對擦得晶亮、動都不動的黑皮鞋。這時周里京已上至樓梯一半,正掉頭回來看尾隨著的劉瀾,卻聽到從連文在下頭大聲地說:『散場到酒吧來,不見不散。』」

──擇自鍾玲玲《愛人》,明窗1987年10月再版。

 

 

剪也斯的《剪紙》
6 May 2007

是這個原因令坐在桌前弓著背什麼地方都不去:


(點圖放大)

漫畫的意念來自也斯三十年前四月寫成的《剪紙》,上圖是尚未發表的第三頁,首兩頁收於剛出版的《字花》第七期,可惜電腦掃瞄效果不理想,紙張層疊不突出,色紙顏色更見走樣,下次該棄用掃瞄改用拍照的方式。

一天十至十二小時盡力只能做三格半。因此推卻一些用來糊口的工作;又因為要趕另外兩三件事情,坐吃山崩的日子還要多熬兩個月。

讀到最新一期的免費雜誌《讀好書》和最新一期收費雜誌《誠品好讀》的同一位作者的人物專訪,心裡不無掛念,我終究需要人版模範,給自己一點動力。是這個原因,四月尾驟變成三字頭的我必須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保持健康。

大咩美督
15 May 2007

翻舊賬:明報2月26日

「黃仲衡舉例,昔日大埔區的燒烤郊遊勝地「大尾篤」,名字源自古代農村,指該地方屬「大埔的最尾『篤篤』」。黃仲衡表示,「大尾篤」名字由來已久,但近年有村民代表指「尾篤」隱含最尾的意思,感到不祥,地政總署與地區代表商討後,決定將「大尾篤」正名為「大美督」,取其美麗意思,新名稱將在2007年版本的地圖中率先顯示。

「然而,身兼立法會議員的鄉議局副主席張學明反對「大尾篤」易名,他指出「大尾篤」名字源遠流長,有其歷史價值,不應因名字好聽與否隨意更改,破壞歷史。」

每次在大埔看見75K巴士經過,車頭牌子顯示成「大美督」字樣,我都想起兩三年前,我在大埔公共圖書館的展板所讀到的大埔歷史。展板資料講大尾篤、碗?("瑤")、大埔舊墟、元洲仔......,我看得嘖嘖稱奇,並且牢牢記住。

上面黃氏提到大尾篤位於「大埔最尾篤篤」的說法其實比較牽強,因為現今大埔的規劃也把部份西貢北的範圍納入去了,大尾篤沿路上去已是新娘潭。而我在圖書館讀到的展板資料引新界地方史書所指,大尾篤位於八仙嶺龍脈的末端,因此得名大尾篤。大埔許多地產公司常有「龍尾村」樓盤出租出售,龍尾村就是大尾篤的一條小村,這條「龍尾村」的存在,正好補充和印證「大尾篤為龍脈之尾篤篤」這個說法。

如果上網搜尋「八仙嶺龍脈」,即發現受惠於八仙嶺下之大埔係何等如意吉祥;若果說「尾篤」並不吉祥而要改成「美督」,實在身在福中不知福。

先不要動輒搬出字正腔嚴的歷史或保存古蹟題目。地名與地理環境割裂,不是已經太可惜嗎?

據說汀角路洞梓一帶將要興建新大佛,以及大尾篤將要鋪設人工沙灘,大概香港每一個安居生息的地方終有一天都要變成周末渡假的地方,成為一個可供觀賞的──「美」的──而不是可居住的地方,而且愈來愈變本加厲。地名的易名,看來只是更多以城市發展為名的破壞的前哨罷了。

假如中小學生覺得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距離太遠,我認為就更應修讀香港地區史。大埔的學生要讀大埔史,北角的學生應該讀北角史,旺角學生應該讀旺角史,那當他們遇到不同地區的同學就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和自己地區的故事,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掌故。

在wikipedia讀到一條關於大埔的,非常有啟發性:

「1898年,清朝政府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新界地區租借給英國99年。1899年,英國在大埔舉行接管新界升旗儀式時,大埔居民激烈反抗。最後香港總督卜力要動用戰艦炮轟,才成功鎮壓居民。」

骨氣這回事,其實不無地方色彩的;或者說,骨氣一定程度上是從地方承襲過來的。

 

 

<<home

your confession, 2007.

Archive 2006.
Archive 2005
.

 

Oct.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