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Dec.
Nov.

後二十的女人仔──《腹稿》新書分享會
6 August 2007

她說──

二十幾歲又未到三張,女仔不敢冒認女人,不如來個新稱呼,曰:女人仔。

二十幾歲的女人仔還未來得及思考自己,卻先要面對各種痛症:每天早上必喝過濃的咖啡,中午又為忙工作而挨麵包,工作永遠只加工時少加薪水,晦氣說話想說卻說不出咀,綿綿情書在肚中不敢寄出,生理期在體內循環不息,或,生命在子宮內默默暗結。是以,作為女人仔,有時你會肚子痛。

2007年8月11日(星期六),下午3點至4點半,作者葉愛蓮以及閏中密友M小姐,將會現身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kubrick書店,與讀者傾密計,分享《腹稿》成書過程。歡迎各界出席參與,暢談後二十的女人經。

 

書已出街
8 August 2007

到底是聽從操作印刷機械的師傅的意見,才感到順意過來。

把《The Writer And Her Story》印髒了的原因,不單單是機器的問題。因為本書的內封面選紙是書紙,書紙比一般粉卡或啞卡吸墨,又碰巧之一,是內封面是一大塊灰色底色,油墨就很難在衝趕書展推出的情況下全然乾透,又碰巧之二,是內封面我選擇不過保護光膠或啞膠以保存紙張的觸感,於是沒有保護膠而未乾透的內封面際給擠進了書脊膠黏機,就給機器的輪軸刮出一道道髒痕;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過光膠或啞膠,在印廠工友以徒手包裝外封面的時候,指頭不時沾上未乾透的油墨,後又印到內封面的別處上。

換句話說,令內封面印上刮痕和污漬的責任並不全然在印廠身上(早前發炮真是不好意思),實也需要從前期製作的設計上早早作出配合。

首批印髒了的成品之中,我檢驗了大約六、七百本,其中有大約四成,即近三百本可以接受,在書展之後發到各大書店。印廠為了令客戶稱心滿意,決定免費加印一千本以補充先前的壞貨,這次則會在內封面上加上薄薄的保護啞油。

現在書正在kubrick、阿麥書房、三聯、商務、中華、樂文、紫羅蘭、榆林、開益、人民各店發售。結果總算皆大歡喜,不過仍未想到如何處理壞貨,就先擱在黑暗的角落慢慢再想吧。

 

回憶
13 August 2007


(點圖放大)

如果建築物不是回憶的部份,從今以後,清拆將要成為我們回憶的部份。

(剪紙漫畫意念來自也斯小說《剪紙》,全篇見第九期《字花》,九月出版。)

 

搬家
22 August 2007

月初搬了家,家望上水圍,風景好過住豪宅。豪宅頂多樓望樓囉,住好一點不等於要花更多的錢,花更多的錢不等於可以住好一點。


(點圖放大)

新界的好處是,大家不會拆圍村,市區就沒有這支歌唱,市區剩下唯一的圍村──九龍城衙前圍村被發展商逐家逐戶買樓買走了,不肯搬走的居民只剩下一、兩成,有的建築結構因為旁邊的房屋被拆掉了而變得不穩固。聞者聽見把鬼火。

如果不教育下一代保存舊建築,害怕終有一日會拆到新界圍村。

建造業訓練局可有樓宇復修的培訓不得而知,小時候看電視廣告裡的年輕人因為有份建起東區走廊而覺得非常自豪。就算不談大興土木的意義是好是壞,只因為付出貢獻而快樂那不是不正面的。

沒有讀過《天工開物》和《考工記》,但直覺覺得它們應該成為技術訓練的教科書,最起碼要培養的是,什麼建設什麼技術之生成,除了認叻認威之外,都看天。

x x x

大約十年前我家搬離上水,在大埔住了大約十年現在又搬回來。搬回來的第一個印象是覺得上水的樹比大埔還更強。

上月底在搬家之前特地拍下幾棵我很喜歡的大埔的樹:太和消防局前的印度橡樹、大元村泰德樓旁邊的大葉榕、林村河畔一排木麻黃。是那些樹的美麗,讓我學會它們的名字。不過到了上水,馬會路油站挨著一連十棵巨型的印度橡樹,真的驚訝山外之有山,樹外之有樹。

搬家那天因為擠不上貨車,便打的士回上水。駛到天平村後面的天平路口,司機便雀躍起來,說:「原來就是這裡!未駕的士之前,我駕貨車送貨,曾經來過這裡一次,這是我駕車多年駛過的最美的一條路!樹蔭蓋天,陽光一點一點滲下來,很美很美!可是往後找不到這路,原來就是天平路!今天你們帶我來這裡真好!」

十多年前仍住在上水,我的整個青春期是在上水度過的。就是青春期的時候每早上學,從家裡走到火車站,沿路經北區運動場側的一段馬會路走到石湖墟,這段日頭曬的猛的瀝青路沿路種了矮樹。那時矮樹尚幼,樹幹還繫著鐵柵給固定位置。那時對樹沒有什麼感覺,自小住新界,樹都是奉旨有的。到十年後搬回上水同一座屋苑,再每晚行走同一條路,樹的風景也生長起來,方發現一棵棵矮樹,原來是鳳凰木。枝葉都長多了,雖然不太能遮蔭,但仍然期望它們長大更多更能遮蔭。

上兩星期,出門時候見樓下的民建聯區議員旗下的義工團正在蒐集街坊簽名爭取興建有蓋行人路。我第一個反應是非常抗拒:不是已有樹遮蔭嗎?為什麼總要把人和樹隔開來?為什麼像大埔墟火車站運頭塘出口一樣,明明已有樹遮蔭還要蓋起那條可有可無的透明行人路上蓋?第二個反應是:翠麗花園人口愈來愈老了,老人家怕曬要蓋上蓋也情有可愿。第三個反應是,真的沒有耐性等那些鳳凰木長高遮蔭嗎?可惜老人家都等不到它們長高便給曬死了。第四個反應是,近二十年前建成的居屋屋苑,慢慢老化,它的命運就像三十年前建成的、我整個童年居住的屯門三聖村──年輕的人代都搬到市區居住,剩下老人,樓房變舊,等待下一輪發展的狂潮再次偷襲。

不過要侵襲的目標,首當其衝是,比居屋屋苑更美麗、更襟舊的這些:


(上水石湖墟,點圖放大)

 

 

 

<<home

製作中,2007年6月。.

Archive 2006.
Archive 2005
.

 

Oct.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